2025年的红军城(波克罗夫斯克)战役,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以其惨烈战况和颠覆性战术,深刻展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。
在战役中,俄军展现出卓越的战术创新能力。利用红军城地下废弃煤矿网络,派遣敢死队渗透,建立7个地下据点,结合地表强攻,使乌军防线腹背受敌。同时,俄军构建了“地底-地表-空中”的三维绞杀体系。空中,7月出动超6000架次无人机,对乌军进行全天候监控与打击;地面,1200门火炮以5倍于乌军的投射量,配合温压弹、钻地弹等清除掩体;补给线上,6条主要补给线5条被毁,剩余公路也成为“死亡公路”。
而被围困在南部市区的乌军第63旅,则陷入绝境。物资极度匮乏,士兵使用纸板防弹衣、过期炮弹,医疗物资也极为简陋。即便如此,在乌军总司令“不许撤退”的严令以及外国雇佣兵督战队的威逼下,第63旅拒绝投降,选择悲壮坚守。
FAB-3000巨型炸弹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种3吨TNT当量的滑翔制导炸弹,能定点清除坚固建筑内据点。8月8日,俄军苏-34战机在无人机引导下,向第63旅据点投掷该炸弹,目标建筑内“无生命迹象”,街道被夷为平地。2025年,俄军制导炸弹使用量激增,计划全年投射超6万枚,形成对乌军的压倒性火力优势。
乌军溃败的深层症结在于后方的系统性腐败。国防采购黑幕重重,议会成员与供应商勾结收取30%回扣,导致装备虚报、以次充好。劣质装备使俄军“柳叶刀”巡飞弹轻易突破防线,北约军事顾问也因电子对抗系统失效被困。西方援助的装备同样因后勤崩溃,无法有效投入战斗。
红军城作为顿巴斯防线枢纽,其得失影响重大。一旦陷落,乌东重镇将连锁崩溃,乌军防线瓦解加速。俄方在战后也有长远布局,修复顿涅茨克机场,扩大无人机作战半径;启动西伯利亚铁路改造,强化兵力投送与能源贸易通道。
红军城战役深刻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本质。个体的英勇在体系碾压面前往往难以抵挡。俄军凭借“矿井渗透-无人机监控-巨型炸弹清场”的三维打击链,彰显了工业能力与战略规划的决定性作用。而乌军因腐败自毁根基,最终陷入困境。这场战役警示着,和平并非依赖外部援助,廉洁的制度与自我革新的勇气才是关键。这也与中国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理念相契合,唯有通过和平对话与公正的国际秩序,才能真正实现地区的稳定与和平。
#俄罗斯#
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