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宁二年(1103 年)深秋,汴京将作监的庭院里堆满了各式建筑构件。
54 岁的李诫手持一把特制的 "材分尺",正在核查新造宫殿的梁柱尺寸。
当他发现一根横梁的截面不符合 "六等材" 标准时,立即责令工匠返工:"材有八等,度屋为用。此殿当用五等材,断面广五寸,厚三寸八分,不可差毫厘。"
这番严格要求让在场官吏咋舌,而李诫却在《营造法式》的书稿上郑重批注:"凡构屋之制,皆以材为祖。"
这部凝聚他十年心血的建筑巨著,即将由朝廷正式颁行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法典。
一
李诫(1035-1110)的仕途起点本与建筑无关。
这位郑州管城人出身于官宦世家,以父荫入仕,历任曹州济阴县尉、将作监主簿等职。
展开剩余83%《宋史》虽未为他单独立传,但在《艺文志》中特别记载了其著作《营造法式》三十四卷,暗示这位文官在专业领域的特殊成就。
真正让他与建筑结缘的,是元祐六年(1091 年)那场震惊朝野的工程舞弊案 —— 当时建成仅三年的景灵宫因偷工减料坍塌,暴露了《元祐法式》"工料太宽,关防无术" 的严重缺陷。
绍圣四年(1097 年),宋哲宗任命李诫重修营造法规。
这位文官展现出惊人的务实精神:他 "考究经史群书,并勒人匠逐一讲说",走遍将作监所辖的窑场、木作、石作,记录工匠的操作技艺,测量上万件构件尺寸。
在洛阳营造皇弟外第时,他创新采用 "功限三等" 制度,按工程难易程度制定工时标准;
在修建班直营房时,又根据季节昼夜长短调整劳作时间,这些实践都成为《营造法式》的重要素材。
将作监的老工匠们起初轻视这位文官,直到看见他能精准说出每种木料的 "收分" 比例(柱高每增一丈,柱径减一寸),才由衷叹服:"李监丞说的,比我们老师傅传的还准!"
二
崇宁二年刊行的《营造法式》共三十六卷,分为总释、制度、功限、料例、图样五大部分,收录 357 篇 3555 条技术规范,堪称中世纪最完备的建筑百科全书。
其核心创新是建立 "以材为祖" 的模数体系 —— 将建筑构件的断面尺寸分为八等,以 "材"(栱的断面)为基本单位,"栔"(材高的 1/5)为辅助单位,所有构件尺寸都按材等比例推导。
这种标准化设计使工匠能 "以材定料,以料定工",彻底改变了此前 "凭经验施工" 的混乱局面。
李诫在书中对建筑质量的规定细致到令人惊叹。
大木作的梁枋要 "三分入柱",确保承重稳固;
石作雕饰分 "剔地起突"(高浮雕)、"压地隐起"(浅浮雕)等六等工艺,明确不同等级建筑的装饰标准;
甚至连砖瓦的尺寸都规定 "凡用砖,长一尺,广五寸,厚二寸五分"。
最具革命性的是 "功限" 制度。
他将劳动定额精确到 "功"(一日工作量),如 "雕木作" 雕刻牡丹花纹,每平方尺计一功,若花纹复杂则加半功。
这种量化管理使工程预算准确率提升至 90% 以上,有效遏制了 "高估冒算" 的腐败现象。
三
翻开《营造法式》开篇的 "总释" 卷,可见李诫对建筑术语的经史考证:"栋,《说文》云:极也。《尔雅》谓之桴,《春秋》谓之楣。"
这种将《周易》《周礼》与工匠术语结合的做法,彰显了 "考工记传统" 的现代转化。
他特别强调建筑的礼制属性,在 "宫正位辨方" 条中规定:"凡宫室之制,自天子至于士庶,各有等差。"
这种等级秩序通过建筑尺度严格体现 —— 天子宫殿用一等材(广九寸,厚六寸),而庶民房屋只能用八等材(广四寸,厚二寸八分)。
在汴京朱雀门的营建中,李诫将这些规范付诸实践。
他设计的门楼采用 "分心斗底槽" 结构,以中柱分为前后两跨,斗栱出跳按 "五铺作" 标准,既符合 "天子五门" 的礼制要求,又通过 "侧脚"(柱身微倾)、"生起"(柱高递增)等技法增强稳定性。
尤为难得的是,书中收录的 560 余幅图样,包括 "殿堂地盘分槽图"" 大木作侧样图 "等,采用类似现代工程图的比例画法,连榫卯结构都标注清晰。
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感叹:" 这部著作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同类典籍早四个世纪,却达到了同等精密的程度。"
四
《营造法式》颁行后,立即成为全国工程建设的圭臬。
南宋定都临安时,宫殿营建严格参照其标准;
元代修大都宫殿虽融合蒙古风格,仍沿用 "材分制";
明清《工程做法则例》虽略有调整,但模数化思想一脉相承。
然而这部宝典在清代一度湮没,直到 1919 年朱启钤(民国营造大师)在江南图书馆发现影宋钞本,组织石印出版,才重见天日。
梁思成、刘敦桢等学者正是以此为钥匙,破解了应县木塔、独乐寺观音阁等古建筑的结构密码。
李诫晚年仍主持修建了开封府廨、太庙等重大工程。
大观四年(1110 年)他病逝于将作监任上时,床头还摊开着《营造法式》的修订稿。
这位未曾留下画像的建筑大师,其精神通过建筑实体延续 —— 正定隆兴寺转轮藏、宁波保国寺大殿等现存宋构,都清晰呈现着 "材分制" 的痕迹。
在郑州管城的李诫故里,近年发现的宋代窑址残片,其尺寸竟与《营造法式》"砖作制度" 的记载完全吻合。
从北宋汴京的宫殿群到当代古建筑修复现场,《营造法式》的影响跨越千年。
当今天的建筑师用计算机复原宋式建筑时,屏幕上跳动的参数依然延续着李诫 "以材为祖" 的规制理念。
正如朱启钤在重印序中所言:"此乃匠氏之准绳,考工之秘笈,启万物之匙也。"
发布于:广东省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