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制内成长的底层逻辑:7分的思维+2分的心态+1分的时运。没有关系、背景、家底,尚可逆风翻盘,但不具备底层思维,注定在这场江湖走不了多远。
体制内有两件事能够让干部不约而同感兴趣:提拔和吃瓜。
临近换届,干部开始感到躁动。
在单位走廊、食堂门口、大院某个隐秘角落,你随处可以看到三三两两在勾肩搭背、窃窃私语,某某提拔的消息在这些“地下组织部”中传的煞有介事。
昨天有小友问,提拔窗口期要不要主动“干预”?
我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。
虽然明年才是换届年,但很多地方的组织部门已经开始提前酝酿人事议题。
动得快的,比如小二所在的地区,最近已经开始一批人事考察,班子领导陆续调整。
提拔对于大部分干部来说,就像“黑盒”,人事的特殊性决定了极少有人能一窥究竟。
需要强调的是,只有两类干部有资格主动“干预”。
一类是单位后备培养干部。这类干部不一定是资格最老的,但一定是“一把手”最看重的。
这类干部有个显著特征,单位里的资源都向他身上倾斜,各类表彰奖励都往他身上安。
每次民主推荐,顺位最靠前的就是这类干部。
但单位推荐,不代表组织就一定要用。江湖水深,不好多说。
但此时,如果能把握住机会,化被动为主动,多接上几根“线头”,让讲的上话的老领导主动帮助美言几句,无疑会大大增加成功率。
另一类是确定提拔人选。这类干部是组织部门先动议,已经纳入了拟提拔人选的盘子里,只不过具体职位不确定。
有的干部到了这一步就彻底松了一口气。
但孰不知,职位千差万别,别等尘埃落定才后悔不迭。
小二见过,有的从核心部门的科长,提拔到边缘部门还是事业副处,明显被人“抢跑”。
越到这时候,越是要踢好这“临门一脚”,越要跑好这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有些干部脸皮薄,不好意思向组织开口,放不下身段联络关系。
但想一想,一个干部一生能有几次提拔的机会?
所以记住一句话:察势者智,顺势者赢,驭势者独步天下。
(累了,抬头看看天/潜心正念,清风徐来)
而对于其他干部,并不是说只能当看客、鼓鼓掌。
前提是,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手里的底牌有几张、能够用在哪。如果手里没有多少筹码,却还想博弈超出范围的权力,无疑是向组织主动揭短亮丑。
话说回来,哪个干部不想提拔?
体制内人对提拔不在意的凤毛麟角,无非欲望多寡。
此中江湖,风浪越大,鱼越贵。
那些躺平的、随他的,无非是经历了、失望了、痛苦了,然后悟透了、看开了。
小二也曾被举起过、砸下过。个中滋味,唯有自知。
这里的江湖,打打杀杀是常态,人情世故是状态,嬉笑怒骂是姿态。
但你必须要知道,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节奏,你没有迟到,没有早退,他有他的官途,你有你的旅途。
不要因为看到别人交卷,你就匆匆忙忙乱写答案。
所以啊,同志们,提拔不是与他人的马拉松,是自己和自己的赛跑。
对于我们每一个人,跑得稳、跑得远、跑出自己的节奏,这才是最好的!
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