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福建泉州蟳埔村,海风裹挟着咸湿气息拂过红砖古厝与蚵壳砌成的墙面。上海立达学院“达行八闽队”的8名队员,在指导老师带领下,开启了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簪花围的暑期社会实践之旅。他们深入渔村,解码古老技艺的指尖密码,倾听簪花背后的生活故事,并为这项海丝非遗的活态传承探索青春路径。

图为实践团深入蟳埔村实地学习合照。陈之易 供图
指尖翻飞,解码千年“头上花园”
“盘发髻要像海螺一样圆润紧实,选花、定位、疏密搭配,每一步都是学问。”在非遗传承人家中,队员们屏息凝神。每次指尖的灵巧舞动,一朵朵鲜艳的绢花、绒花迅速在发髻上“绽放”,组合成被称为“行走的花园”的簪花围。队员们化身“一日学徒”,在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,尝试固定发髻、搭配花饰。“看着容易,自己上手才知道难!既要美感又要稳固,每一根发簪的位置都凝聚着代代相传的智慧。”队员张人凤手指缠绕着发丝,深刻体会到指尖技艺的精妙与厚重。

图为实践团队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簪花技艺。陈之易 供图
巷陌深处,倾听簪花围里的“生活诗”
簪花围不仅是技艺展示,更是蟳埔女性日常生活的写照。队员们穿梭于狭窄村巷,与佩戴簪花围的渔家妇女围坐攀谈。年逾七旬的阿婆轻抚着发髻上鲜艳的花朵,用闽南语缓缓道:“从小看阿嬷戴,结婚、过节更要戴。戴上它,就觉得根在这里,心也定。”多位受访村民表示,簪花围象征着勤劳、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,是连接家族情感与社区认同的纽带。这些朴素的讲述,为队员们勾勒出一部鲜活的“蟳埔女性生活史诗”,揭示了非遗深植于日常的强大生命力。

图为实践团走进泉州非遗馆了解非遗文化。陈之易 供图
童趣课堂,播撒文化传承“金种子”
“哇!像春天开在头上!”当地社区暑托班里,孩子们瞪大双眼,惊叹于投影幕布上色彩斑斓的簪花围图片。团队精心设计的非遗课堂摒弃说教,通过渔家故事、趣味问答和动手体验,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。在队员们的引导下,孩子们化身“小小簪花匠”,挑选心仪的颜色,模仿着“盘发髻”的动作。小手虽稚嫩,眼神却无比专注。当看到自己完成的、充满童趣的“作品”时,孩子们的笑脸如花绽放。课后,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正是被悄然点燃的文化认同与传承火种。

图为实践团和当地暑托班孩子合照。周昱函 供图
数字赋能,创意设计激活古老基因
如何让簪花围走进现代生活?拥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背景的队员们启动了文创IP设计项目。他们提炼簪花围的核心视觉基因——蚵壳纹样、海洋色谱、繁花造型,以及其承载的海丝文化、渔家精神。手绘草图、数字建模、反复推敲……一款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簪花围IP形象及周边产品概念逐渐清晰。“我们想用年轻人喜欢的语言和载体,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让簪花围‘活’在当下,也‘火’向未来。”负责设计的队员喻洁介绍道。这项创新实践,为簪花围的活态传承探索了数字化、市场化的新路径。

图为实践团队设计的簪花IP形象“簪簪”。喻洁 供图
上海立达学院“达行八闽队”的此次实践,不仅深度解码了簪花围的技艺密码与文化根脉,更通过面向传承人、村民、儿童的多维互动及创新设计,为这项海丝非遗的青春传承注入了新活力。(通讯员 程垚 张人凤)
责任编辑:赵家豪
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