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云,这个三国时代的传奇人物,在乱世中一路砍杀,从公孙瓒手下的小兵逐渐成长为蜀汉名将。
他的征战生涯横跨四十多年,刀下亡魂无数,据说累计斩杀近80名敌军大将。
更让人瞠目的是,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战中,年近古稀的赵云连斩五人,制造了一场骇人的“灭门惨案”。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,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什么?
从小卒到大将
赵云早年在常山真定(今河北正定)一带长大,小时候就练就了一身好武艺。建安初年,北方军阀混战,年轻的赵云被征入公孙瓒的部队。
展开剩余90%当时他只是个普通士兵,负责巡逻和守卫工作,离那些威风八面的将军差着十万八千里。
有一次,赵云在执行任务时意外救了几个落难的平民。
这些人中有个叫刘备的,看着挺普通,但说话做事很有分寸。两人一见如故,闲聊中刘备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武艺高强,谈吐也很不凡。
不久后公孙瓒和刘备之间有了矛盾,赵云站在了十字路口。他思前想后,觉得刘备为人仁厚,理想远大,就决定投奔刘备。
刘备当时实力弱小,身边能打的没几个,赵云这个生力军来得正是时候,立刻被委以重任,成为刘备的贴身护卫。
在邺城与刘备重逢后,赵云第一仗就打出了名堂。那是在界桥之战中,曹操手下的名将文丑率军来犯。
赵云二话不说,提枪上马,单枪匹马冲入敌阵。
文丑是曹军名将,自认武艺高强,哪想到遇上了赵云这个猛人,两人交手不到十回合,文丑就被赵云一枪刺落马下。
赵云这一战,让曹军胆战心惊,也让刘备军中的其他将领对这个新来的刮目相看。
就这样,赵云从一个无名小卒,一步步爬到了刘备身边的重要位置。
他每战必出,每出必胜,渐渐在乱世军阀中闯出了名声。但真正让他名震天下的,还是后来那场惊心动魄的“长坂坡之战”。
长坂坡救主
建安十三年,曹操大军南下,刘备仓促撤退,军民混杂,场面一片混乱。刘备的家眷甘夫人带着幼子刘禅走散了,情况危在旦夕。
当时,曹军追兵已至,刘备军队四散逃命,许多将领都顾不上别人,只想保住自己的性命。
赵云却不顾个人安危,独自策马杀回被曹军占领的城池,去寻找走失的主公家眷。
曹军将领看到只有赵云一人回城,还以为是来投降的,不料赵云突然加速,直接冲入重重包围。
曹军数万人追在后面,赵云在城中七进七出,每次出来都带走几个曹军将领的人头。曹操看得目瞪口呆,下令:"生擒此将,赏千金,封万户侯!"
赵云在城中找到了刘禅和甘夫人,把他们安置在马背上,又继续拼杀出一条血路。
这一战中,赵云一人先后斩杀曹军大将淳于导、夏侯恩等五名将领,还有五十多名无名小将,身中数十处伤,铠甲都被染红了,却硬是把主公的妻儿安全送回。
刘备见到赵云回来,激动得把怀中的幼子扔在地上,大喊:"为了这孩子,差点失去我的子龙!"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明白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分量。
从此,赵云"长坂坡单骑救主"的事迹在三国各路人马中广为流传,他也正式成为了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。
赵云的中年危机
“赤壁之战”后,曹操暂时退出了南方战场,刘备联合孙权,开始经营荆州地区。
这个时期的赵云已经不再是冲锋陷阵的莽夫,而是承担起了更多的军事指挥责任。
在平定荆南四郡的战役中,赵云率军与东吴残部交战,先后斩杀了陈应、鲍隆、邢道荣等东吴将领。
随后,他又随刘备西进,参与了夺取益州的战争。在这场战役中,赵云又斩杀了益州守将刘晙、马汉等人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但这一时期,赵云也面临着"中年危机"。
刘备麾下武将辈出,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等人都是响当当的名将,赵云虽然战功卓著,却总是低调行事,不喜欢争功,导致他的地位一度被其他将领所掩盖。
一次军事会议上,诸葛亮提议让赵云担任先锋,攻打一座敌军重镇。其他将领纷纷表示反对,认为赵云资历尚浅,不足以担此重任。
刘备听后大怒,拍案而起:"子龙虽不善言辞,但忠心可鉴,勇猛无双。若非他长坂坡救我家眷,我刘备早已成为丧家之犬!此战非子龙不可!"
有了刘备的支持,赵云顺利出征,不负众望地攻下了敌军重镇,还生擒了守将。
这一战后,赵云的地位在蜀汉军中得到了进一步巩固,也被正式列入"五虎上将"之列。
赵云在这一时期的作战,不再单纯依靠个人勇猛,而是开始注重战略战术的运用。他善于观察地形,利用敌军弱点,多次以少胜多。
汉中之战到夷陵惨败
“汉中之战”是刘备集团与曹操势力的又一次大规模碰撞。这场战役中,赵云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勇武。
战争初期,黄忠率军深入敌境,不料被曹军包围,情况危急。刘备派赵云率军前去救援。
赵云行军速度极快,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战场。他一边派人偷袭曹军后方,制造混乱,一边亲自带队冲锋,杀入曹军阵中。
这一战,赵云斩杀了曹军大将慕容烈、焦炳等人,成功解救了黄忠部队。
汉中之战胜利后,刘备称汉中王,赵云被封为翊军将军,地位仅次于关羽、张飞等老将。
但好景不长,关羽镇守荆州时败亡,刘备悲痛欲绝,决定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。
夷陵之战前,赵云极力劝阻刘备:"东吴诡计多端,我军初入山林地区,不熟悉地形,应当谨慎行事。"但刘备此时已被愤怒冲昏头脑,不听劝阻,执意东征。
果然,战事不利,东吴大将陆逊用火攻重创蜀军。危急时刻,赵云挺身而出,率领精锐断后,掩护刘备撤退。
在这场战役中,赵云据说斩杀了东吴大将朱然(历史上存疑),但蜀军整体已经溃不成军。
夷陵惨败后,刘备退守白帝城,郁郁而终。
而赵云因为在撤退中表现出色,不仅保全了自己,还救下了大量蜀汉将士,被后主刘禅封为前将军,统领中军。
暮年征战
刘备死后,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汉。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,诸葛亮决定北伐曹魏,恢复汉室。
公元228年,诸葛亮发动首次北伐。此时的赵云已经70岁高龄,本可以安享晚年,但他主动请缨,要求担任先锋。
诸葛亮起初不同意:"将军年事已高,不宜再冒险。"赵云坚定地回答:"
我受先主厚恩,未能帮他完成大业,如今北伐在即,怎能袖手旁观?"诸葛亮被他的忠诚感动,最终同意让赵云参战。
北伐军队一路向北,在凤鸣山与魏军遭遇。魏军主将韩德带着四个儿子,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,被称为"韩家五虎"。他们率领精锐部队,企图阻击蜀军前进。
战斗一开始,蜀军就陷入了被动。韩德父子配合默契,轮番冲击蜀军阵线,让蜀军伤亡惨重。眼看局势危急,赵云拍马上前,直接挑战韩德。
70岁的赵云,鬓发已白,但挥枪如龙,身手丝毫不减当年。韩德虽然也是老将,但与赵云交手不到三个回合就败下阵来,被赵云一枪刺死。
韩德的大儿子见父亲阵亡,悲愤交加,带着三个弟弟一起冲向赵云,誓要报仇。
但他们哪是赵云的对手?赵云马上如游龙,枪如闪电,一口气连杀四人,让“韩家五虎”变成了“韩家五尸”。
这一战,被后人称为"凤鸣山之战"或"韩家五将灭门战"。
赵云以七十高龄创造的这一战绩,让魏军胆寒,也为蜀汉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士气。
可惜的是,这场北伐最终因为后勤问题而中途撤军。回军不久,赵云因劳累过度,加上年事已高,积劳成疾,于公元229年病逝。
诸葛亮闻讯痛哭,称赵云为"国家栋梁",并亲自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!
《——【·结语·】——》纵观赵云的一生,他从公孙瓒麾下的小卒成长为蜀汉的栋梁之臣,凭的是过人的勇武和坚定的忠诚。
长坂坡单骑救主,凤鸣山斩杀韩家五将,这些传奇事迹让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历史之中。
作为三国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武将之一,赵云不仅有超凡的个人武勇,还具备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洞察力!
资料来源:《三国志·蜀书·赵云传》、《华阳国志》、《襄阳记》、中国军事科学院《三国武将战绩考》、四川大学历史系《蜀汉将领研究》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