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坐下来吃饭前先探头看看后厨,这习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了。生怕那盘说是现炒的菜,其实只是个加热过的料理包。
自从那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闹起来,一个多月过去了,好多餐厅像是约好了一样,突然开始拼命透明化。又是直播后厨,又是公示食材,可这热闹背后,有多少是真心悔改,又有多少是趁机演戏?我们这些只想安安生生吃顿饭的老百姓,怎么才能分得清?
你去西贝的店里转转就能感觉到,气氛有点微妙。以前桌上催单的沙漏不见了,服务员结账时会小声提醒新客人,明天来有折扣,那意思再明显不过,想让你下次还来。店里的客人,大多还是拖家带口的家长。有个宝妈说,没办法,孩子就馋那口大盘鸡。也有人直说,对他家的儿童餐,没以前那么放心了,总觉得有些事没说清楚。
另一头的大米先生就显得直接多了。他们的直播间里,镜头对着灶台,背景音全是锅铲碰撞的当啷声,那动静,跟家里厨房一模一样。有场直播,最高峰时挤进去了十万人,卖出了一万多单。人家没喊什么口号,就是让你亲眼看着饭是怎么做出来的,信任感就这么来了。
说起来,老乡鸡布局更早,去年就公开了一份详尽的《菜品溯源报告》。谁都没想到,这报告被个大二学生做成了个开源项目,这次风波里反而火了,连同行都跑去学习怎么晒家底。
其实看看国外的餐厅,就知道我们这波热潮里,真假动作的反差有多大。日本的连锁店,几年前就在门口显眼位置贴着食材产地,蔬菜是哪个农场的,肉的检疫编号是多少,一清二楚。美国的麦当劳,更是常年公开供应链名单,一块汉堡肉饼从屠宰到加工,全程都能查到。人家那是日常操作,不是风头来了才做给你看。
回过头看我们国内的一些品牌,所谓的透明化,不过是在墙上贴张无预制菜的标语,你问服务员食材哪儿来的,对方就支支吾吾。还有的搞几天直播,热度一过,直播间就再也没亮过,后厨又变回了那个神秘的黑匣子。
反倒是成都一家叫罗小洋的苍蝇馆子,没啥规模,就一个师傅颠勺,架个手机随便拍拍,吸了百来万粉丝。徐州的尝香聚更实在,靠着直播后厨,新客流量多了五六成。他们没玩什么花哨的概念,就是把日常做饭的样子原封不动地放出来,大家反而觉得,这才是真实。
这背后,是中国餐饮业一场残酷的洗牌。数据不会骗人,到2025年上半年,全国的餐饮门店已经冲到了快八百万家。商场里新开的餐饮牌子是老牌子的两倍,但单店的月销售额没涨,客单价反而还在降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那些口味、价格、体验都差不多的中间派餐厅,日子最难熬。他们既没有大连锁用中央厨房压低成本的效率,又没有街边小店那种自带烟火气的信任度。这次预制菜的风波,就像最后一根稻草,好多这样的店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关了。
我们想守住自己的餐桌,其实也不用学得太复杂。就看两点。一是看它能不能坚持,只在风口上表演几天的,多半是作秀。老乡鸡那种几年前就开始做溯源报告,现在还在更新的,就更值得信赖。二就是看细节,真正的后厨直播,你听得到切菜声、炒菜声,而不是镜头只对着几盘摆好的净菜。
说到底,大家怕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,中央厨房提高效率,只要干净卫生,没人会拒绝。我们怕的是被蒙在鼓里,怕的是花着现炒的钱,吃着加热的料理包。我们抵制的,是那些躲在后厨不敢说真话的餐厅。
将来,等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出来了,行业肯定会更规范。但在此之前,看清那些作秀式的透明化,选择那些愿意把食材和做法摊开来说的馆子,不管是大连锁还是路边摊,我们才能吃得踏实点。这大概才是这场风波过后,我们真正需要的。
配资网站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